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成事的思维习惯:先难后易
来源:网络 阅读量:

 
为什么我们明明设定了计划,也知道要怎么做,却往往都会拖延,乃至失败、放弃?
 
很多时候,问题并不是出在挑战本身,而是我们对挑战的未知和恐惧。
 
当你面对一项全新的挑战时,它就会激活我们位于杏仁核的「威胁识别」系统。在这个系统的作用下,我们会:
 
1)更容易关注到这件事情的困难和新异性(跟经验相悖的地方)
 
2)把这种困难和新异性放大,同时放大失败的后果,产生灾难性的联想。
 
3)倾向于采取回避行为,来避免直面这种新异性。
 
简单来说,就是:我们会更容易受到恐惧的摆布,高估挑战的困难和风险,从而倾向于避开它、拖延它,不去直面它。
 
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,我们就很容易落入「帕金森效应」的陷阱:不断地去做简单的事情、轻松的事情,把最难面对的挑战留到最后;直到实在没有时间了,再一口气去「冲刺」,听天由命,尽可能缩短「直面它」的时间。
 
这是一种低效的做法。因为在你拖延和回避的过程中,这些想法实际上也在不断地对你造成压力,使你一直活在焦虑之中。
 
简而言之:对未知的恐惧,才是导致我们效率和行动力低下的最大制约因素。
 
因此,一个有效的做法是:在构思成品框架的时候,同时想好:在这个过程中,有哪些环节是我从未接触过的?有哪些事情是可能令我感到棘手的?我最害怕的是什么?
 
然后,把它们安排到靠前的位置,优先去处理它们。
 
也就是说:不是去「缩短」直面它的时间,而是去「提前」这个时间。
 
举个例子:几年前我第一次做线上讲座的时候,最担心的是什么?我从来没有直播过,会不会讲得磕磕巴巴,很不流畅?
 
于是我怎么做呢?我立刻列了个梗概,打了个腹稿,一个人在家开讲,练起来。
 
第一次练习的结果的确不怎么好,但它让我明确了一点:最坏的情况也不过如此了,没有什么可担忧的。在这个基础上,我每练习一次,都是在变好。
 
在这个基础上,再去慢慢构思主题,打磨内容,一步步去调整。
 
解除恐惧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?不是回避,而是直面。让自己动手去做最艰难的事情,你会发现它其实也不过如此。
 
这需要一点点魄力,但是攻克了第一步,后面就是康庄大道。
 
哪怕你确实做不好,你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,去思考替代方案和「Plan B」。这些,都比你拖到最后一刻再去处理,会好得多。


思维习惯

内容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。

转载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ink66.cn/news/3096.html